金秋时节的镇赉,松嫩平原的风掠过百万亩良田,稻浪翻滚如金色海浪,玉米籽粒饱满散发成熟的清香,水田深处蟹肥虾鲜。作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县,这座被嫩江滋养的小城,正以科技为笔,绘就粮渔双收的丰收画卷。
粮田飘香:稳产增产底气足
2025年,镇赉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307万亩,较上年增加2万亩;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2万亩,增加1.5万亩,粮食预计总产量38亿斤,比上年增加0.7亿斤,单产1301斤,较上年增产17斤,每一组数据都彰显着“稳粮”的硬实力。
镇赉县是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县,2025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55.9万亩,占吉林省水稻总面积的11.9%,为全省“千亿斤粮食”产能提升工程筑牢根基 。收割机已陆续入场,饱满的稻穗将在机械轰鸣中化作颗粒归仓的喜悦。镇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底气十足:“今年又是个丰收年,我们县的水稻产量达到了21亿斤,较上年增产0.4亿斤,可满足近千万人一年的基本口粮需求。”“我们2500亩水稻能收240万斤,比去年增了15%!”镇赉县大河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喜悦;而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育种稻田里,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正在测产,收购企业对稻种的成熟度、纯度十分满意,金灿灿的稻穗也像合作社理事长任志国一样笑弯了腰 。
镇赉地处北纬45°黄金玉米带上,115.6万亩玉米长势喜人(较上年增加0.6万亩),2025年预计产量达15.8亿斤,较上年增产0.3亿斤。除此之外,12.6万亩大豆贡献了0.35亿斤产量,5万亩油料作物产出0.26亿斤,多元作物布局让“粮袋子”更充盈。从“白色荒漠”到“绿色粮仓”的蜕变,背后是科技改土的硬核支撑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与吉林协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“柠檬酸石膏+生物有机肥+微生物激活剂”技术,让pH值超10的盐碱地实现“呼吸”,较传统改土成本降低40%,每公顷还能节约成本4000元 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“黑土粮仓”科技会战,则让11.5万亩“问题土地”逐步变身高产良田。
渔塘欢腾:稻渔共生效益高
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的诗意,在镇赉的稻田里化作“稻蟹共舞”的实景,更催生出51.5万亩养殖水域面积,2025年全年渔业预计产量3万吨,产值突破10亿元的产业规模。其中,作为特色品类的大闸蟹、小龙虾持续发力,产量较2024年的615万斤稳步提升,产值也在1.1亿元基础上进一步增长,成为渔业增收的重要引擎。
镇赉县庆江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有机水稻生产,稻蟹综合种养实现了“一地双收”,农户拨开茂密的稻丛,肥硕的大闸蟹便挥舞着金爪迅速躲避;汇聚农业的盛家围子基地,清水小龙虾个头饱满,最大的可达2两半,清水煮食便能尝出自然鲜甜。这种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的生态模式,正是镇赉渔业丰收的密码。嫩江大闸蟹凭借“青壳白底、金爪黄毛”的特质,成为中秋餐桌新宠 。在吉黑蒙水产品交易市场,一车车鲜活大闸蟹发往全国各地,这里全年交易量已突破1000万斤,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螃蟹集散地,镇赉茭白种植面积近5000亩,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,改造盐碱地成效显著 。而这一切,离不开吉林农业大学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、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“南物北种”“南虾北养”技术的持续优化,让江南物种在嫩江弱碱水环境中安了家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。
科技赋能:新质生产力激活新动能
丰收的背后,是镇赉对农业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的极致追求。吉林协联打造的6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,“四情”监测站(实时监测土壤墒情、作物苗情、病虫害情、气象灾情)持续采集数据,系统根据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与施肥量,16.4万亩“稻蟹共舞”农田实现了生长状态、水质变化的全程可视可控 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吉粳129等耐盐碱水稻品种,根系能主动吸附土壤中的盐离子,配合微生物改良剂实现“以种适地”,让改良后的水田首年亩产就突破千斤 。
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实践更添活力。来贝农业的生物质有机育苗基质,将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优质育苗养料,实现循环利用的同时,为秧苗生长提供了肥沃“温床”;大屯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50公顷稻蟹共养田,每公顷不仅产稻9吨,螃蟹还能带来额外收益,化肥农药使用量更减少30%以上 。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,科技正让盐碱地绽放生态与经济双重价值,带动农户共享丰收红利,也让镇赉2025年的“38亿斤粮食总产量”“10亿元渔业产值”有了最坚实的科技支撑。
从粮食安全到特色增收,从科技改土到生态种养,镇赉县正以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坚守,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希望田野。
图文来源:镇赉县委宣传部